您的当前位置:创伤性脑出血 > 脑出血治疗 > 觉知禅下篇1059期
觉知禅下篇1059期
觉知禅是以专注、连贯、持久的觉知力为基础,克破三关了生死。
分为前行和参禅两大部分:上篇是前行,下篇是参禅。
在前行篇中,通过修炼觉知动作、觉知感受、觉知呼吸、觉知当下和觉知心念来培养觉知力。在扎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即可全力以赴地参禅。
〔三关〕见自本性(破初关),伏烦恼(破重关),断烦恼(破牢关)。觉知禅来自“如说修行”实修教材,仅供修行者参考。
上篇前行
第一章觉知动作
第二章觉知感受
第三章觉知呼吸
第四章觉知当下
第五章觉知心念
下篇参禅
第一章举个无字(大慧禅法)
第二章话之前头(虚云禅法)
第三章参临在禅
第四章耳根圆通
第五章真修实悟
下篇参禅柳毅不因传书信,何缘得入洞庭湖?
参禅的过程是:万念归一,一归于无,见自本性(破初关),伏烦恼(破重关),断烦恼(破牢关),以了生死;进而,得无生忍,圆证佛果。憨山大师云:“古人参求,只在生死路头讨端的、求究竟,非离此外,别于纸墨文字、三乘十二教中,当作奇特事也。”(《梦游集·示妙湛座主》)
问:“拈花微笑”是什么意思?
答:“拈花微笑”是说: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亦作“拈花一笑”,这是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
《五灯会元·世尊章》曰:“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此时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大迦叶(即摩诃迦叶)。”
问:什么是明心见性?
答:明心就是息念。心念有三类:粗念、细念和微细念。见性有两个层次:见自本性和彻见本性。当粗念和细念俱息(即通常所说的无念)而体悟到内在的灵能(主人公),即是见自本性;例如,“随机直指,令其开悟”就是见自本性。当微细念亦息,本性彻现,即是彻见本性;例如,“藏识迸裂,虚空粉碎”就是彻见本性。这两种见性都是通过明心(息念)来达到,故称之为明心见性。见自本性,这是解悟(或称理悟),而彻见本性是证悟。在习惯上,也常常称见自本性为见性,而彻见本性称为明心见性。(关于自性、本性和心的含义和运作,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
〔灵能〕古德称之为“灵焰”。仰山慧寂通智禅师参沩山灵祐禅师,问曰:‘如何是真佛住处?’沩曰:‘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师(仰山)于言下顿悟。(《五灯会元》)〔粗念、细念和微细念〕心念有三类:粗念、细念和微细念。例如,对念佛人而言,妄念是粗念,念佛之念是细念。通常,当粗念和细念均息,就称为无念,这是一般所说的无念。进一步,如果微细念也停息,这是究竟的无念。微细念停息,则自性呈现本性状态,这就是明心见性。〔微细念〕识心之微细生灭迁流,为阿赖耶识之相。
问:什么是顿悟渐修和渐修顿悟?
答:这是修行的两条路子,各有所长。顿悟渐修者,如《修心诀》所言(详见本院教材《修心诀精解》),就是首先见自本性,悟后起修,调心除习,定慧等持。渐修顿悟者,以悟为期,一参到底,直至彻见本性。虚云老和尚说:“参禅要以悟为期。”这里的开悟(见性),是根尘脱落彻见本性。如《五灯会元》载,百丈禅师上堂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只要不妄自攀缘尘境),即如如佛。”
悟有解悟与证悟。对此,憨山大师开示道:“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切境缘,多不得力。以(由于)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触途成滞,多作障碍,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参也。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朴实做将去,逼拶到水穷山尽处,忽然一念顿歇,彻了自心,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可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参实悟。然后即以悟处融会心、境,净除现业流识,妄想情虑,皆镕成一味真心,此证悟也。”(《梦游集·答郑昆岩中丞》)
顿悟渐修和渐修顿悟这两条路子,无论修那种,都要注意两点:一、莫把幻影当悟境;二、要正确地判断自己修行所到达的位次。
无论哪种法门,其修行的共同路线是:伏烦恼,断烦恼,得无生忍,圆证佛果。禅宗的优越性在于依性起修,故猛利捷速,其路子是:万念归一,一归于无,见自本性,伏烦恼,断烦恼,得无生忍,圆证佛果。通途法门必须断烦恼,才能够了生死出轮回;而净土法门只要念佛达到万念归一(一心不乱),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了生死出轮回,故为易行道。
问:万念归一,便能够伏烦恼;一归于无,则无烦恼。为什么这里说修学的次第是“万念归一,一归于无,见自本性,伏烦恼,断烦恼”?
答:万念归一,是说能够稳定地处于仅存一念的状态,但并不是要求整天都这样;而伏烦恼,是要求整天都要伏住烦恼不起现行,也就是说:妄念若起,都不随之(请特别注意句中的“都”字)。一归于无,是说能够稳定地处于无念的状态,但并不是要求整天都这样;而断烦恼,是要求整天都没有烦恼,也就是说:爱憎俱泯。
问:什么是如来禅和祖师禅?
答:“如来禅”是指达摩西来之前,东土盛行的禅法,例如安般禅、五门禅,等等。其特点是:依教修观,摄心入定,主张禅定解脱。“祖师禅”是指达摩祖师所传之禅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六祖坛经》云::“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请佛说法。释尊拈花示众,并不说法,一时百万人天,皆不解其意,独迦叶尊者当下廓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此为禅宗的起源。所以,祖师禅也是起源于如来,不过是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直指当人自心是佛,不假外求。这里的“心”是指自性。《传心法要》云:“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亡)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著相,无始已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见性成佛〕“见性成佛”是说:通过见自本性,依性起修,圆证佛果。所以,见性后还必须伏烦恼,断烦恼,得无生忍,直到最后圆证佛果。严格说来,见性之后才是正修,见性之前只能叫做前行。但是由于望文生义,就往往误以为禅宗主张“见性便是佛”,甚至还有人据此对禅宗大肆攻击。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上面已经说道达摩祖师传二祖的是先悟(体认无念心体),然后依性起修。在《六祖坛经》的“顿渐品第八”中“神会参礼”一节记载:“师(六祖)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六祖对神会开示道:你如果还没有见性,就应当请善知识指路以见性;如果已经见性,则应依法修行。)由此可见,六祖所传的是“先悟(见性),然后依性起修”。《禅苑瑶林注》记载:昔日懒安参访百丈禅师,礼而问曰:“学人欲来识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骑牛觅牛(你的自性就是佛,还说什么欲来识佛)。”曰:“识后如何(识佛(见性)后又当如何)?”丈曰:“如人骑牛至家(令自性返本还源)。”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任(不知道至家途中,自始至终应当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临境遇缘中,断除习气)。”由此可知,禅宗初祖达摩祖师所传,六祖惠能所传,以及六祖的后裔百丈禅师(六祖传怀让,怀让传马祖,马祖传百丈)所传,皆是“先悟(见性),然后依性起修”。哪里是主张什么“见性便是佛”呢?!
问:“离心意识参”是什么意思?
答: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心、意、识”中,心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意是指第七识(末那识),识指是其余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离心意识参”是说:离开识心的运作来参。(关于识心的运作,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中之“识心的运作过程”一节。)“离心意识参”,亦即是六祖在《坛经》中所说:“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译文:告知各位学道人,做功夫时须用意(末那识);不要修学的是大乘法门,却用识心来做功夫。)
〔意〕即末那识。末那识的特点是恒审思量而起分别心。〔努力须用意〕末那识恒审思量,攀缘法尘,分别心和妄想常由它生,所以参禅就是用末那识去参,堵截妄想流注不行,就在不行处,看取本来面目。〔生死智〕识心。
问:怎样用意(末那识)来参呢?
答:例如,大慧祖师云:“但着意,就不可思量处思量。”虚云老和尚云:“须知真话头,要向一念未萌前究。”药山惟俨禅师云:“思量个不思量底。”沩山灵祐禅师云:“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
参禅篇共分五章:第一章“举个无字”,第二章“话之前头”,第三章“参临在禅”,第四章“耳根圆通”,第五章“真修实悟”。
其中,第一章“举个无字”,是介绍大慧禅法;第二章“话之前头”,是介绍虚云禅法。读者如果读这两章感到困难,可以直接先读第三章“参临在禅”和第五章“真修实悟”,并依此实修。待到有了一定的功夫,再回来读第一章和第二章,就会大有受用。
第一章举个无字(大慧禅法)一、缘起
二、方法
三、牧牛
四、开悟
五、祖语
由于前行阶段的修学,我们已经做到能够在短时间内无念,这是参禅的基础。参禅在我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五彩缤纷。本章介绍大慧禅法:举个“无”字。
一、缘起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是一翻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唐代黄檗祖师在《传心法要》中,首开看话禅之先河:
“若是个丈夫汉,看个公案。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著精彩(抖擞精神):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大口: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到这里,说甚么阎罗老子,千圣尚不奈尔何!不信道:直有遮(这)般奇特!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颂曰: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翻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先河〕《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古代认为黄河是海的本源,帝王祭祀时,先祭黄河而后祭海。后用“先河”称首先创导的事物。〔精彩〕这里是“精神”的意思。〔尘劳〕心劳尘境,是烦恼的别名。〔尘劳迥脱事非常〕断尽烦恼(见思惑)一事,非同寻常。〔紧把绳头做一场〕这是以牧牛为喻,紧紧把住牛鼻绳来牧心牛,而牛鼻绳就是“无”字话头。只要话头打失,心牛就会狂奔乱跑,甚至吃人庄稼(譬喻干坏事),所以要“紧把绳头做一场”。
二、方法
“思量个不思量底”(或者“就不可思量处思量”),
这是参禅的精髓,思尽还源,即见真佛。
到了宋朝,大慧祖师极力倡导看话禅,中兴禅宗。话头虽有多种,他特别提倡举个“无”字。
大慧云:“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话头不破,则且就上面与之厮崖(厮捱)。若弃了话头,却去别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属。第一不得向举起处承当,又不得思量卜度,但着意就不可思量处思量,心无所之,老鼠入牛角(有进无退)便见倒断(便见结局,指明心见性)也。又,方寸(心)若闹,但只举狗子无佛性话。佛语祖语,诸方老宿语,千差万别,若透得个‘无’字,一时透过(立即一切透过),不着问人(用不着问别人)。若一向(若总是)问人,佛语又如何,祖语又如何,诸方老宿语又如何,永劫无有悟时也。”(《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老宿〕年长资深之人。禅门指老成宿德之人。
大慧祖师在这一段开示中,除了说明举“无”字话头的重要性(若透得个‘无’字,立即一切透过),并且讲明举个“无”字的方法:“第一不得向举起处承当;又不得思量卜度;但着意,就不可思量处思量,心无所之。”
这段话有三个要点:
一、“不得向举起处承当”,这是说:不可把心力集中去看“无”字这个念头。大慧祖师云:“只就这里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看时,不用博量(抟量),不用注解,不用要得分晓,不用向开口处承当,不用向举起处作道理,不用堕在空寂处,不用将心待悟,不用向宗师说处领略,不用掉在无事甲里。”
二、“又不得思量卜度”,这是说:不可去思量卜度“无”是什么。憨山大师云:“古人说:‘话头如敲门瓦子,只是敲开门要见屋里人(本性),不是在门外做活计。’以此足见依话头起疑,其疑不在话头,要在根底也。”(《梦游集·示参禅切要》)又云:“咬定话头,不是要明话头;只借话头发疑,斩截妄想。其参究须离话头处参究,下得疑,方得力。”(《梦游集·径山杂言》)又云:“此一上(上面这番话)是大慧老人寻常惯用的钳锤,其意只是要你将话头堵截意根下妄想流注不行,就在不行处,看取本来面目。不是教你向公案上寻思,当疑情,讨分晓也。”(《梦游集·示参禅切要》)
三、“但着意,就不可思量处思量,心无所之”,这一句是参禅的精髓,是大慧开示学人如何举话头!“心无所之”,心不要跑到别处去。这样,就处于息妄的无念状态。此法之要点是:但着意(只是集中心力),就不可思量处思量(于不可思量处去思量)。进而,思尽还源,即见真佛。
问:怎样“于不可思量处去思量”?
答:这很难用语言来解说,下面一则公案,可以帮助我们契入这一境界。“僧问:‘兀兀(孜孜不倦)地思量什么?’师(药山惟俨禅师)曰:‘思量个不思量底(的)。’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师曰:‘非思量。’”(《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章》)
问:这一公案令人难解,请细说。
答:对于学人“不思量底如何思量”的问题,药山惟俨禅师回答道:“非思量。”意思是说,这个思量不同于一般用语言、文字、概念、推理、联想来思惟的那种思量,而是超离言思的“思量”。《五灯会元》记载:仰山慧寂通智禅师参沩山灵祐禅师,问曰:‘如何是真佛住处?’沩曰:‘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师(仰山)于言下顿悟。
问:参禅要起疑情,什么是疑情?
答:所谓举“无”字话头,就是:提一个“无”字,即进入“思量个不思量底”(或者“就不可思量处思量”)的状态,此一“思量”,便是参。这个参的状态,就称为疑情,亦称疑团。疑情若在,便保持疑情继续参;疑情若失,就要立即提起话头而起疑——“思量个不思量底”(或者“就不可思量处思量”)。如此继续,尽量保持疑情持续不断。随着功夫的深入,疑情持续的时间会愈来愈长,而且愈来愈抗干扰,直至万念顿息,动静一如。
举个“无”字,既不是去看“无”字这个念头,也不是追问审究“无”字,而是“思量个不思量底”(或者“就不可思量处思量”)。众生无始劫来,思量成习,现在参禅要截断妄想,不准想东想西,非常困难,而且一旦不思量,又容易落入昏沉。现在举个“无”字,思量个不思量底,乃是博换之法:因为在思量,所以心力集中,不会昏沉;因为思量的是个不思量底(或者是在不可思量处思量),所以无妄想,离言思。——这是参禅的妙法。举个“无”字,除了警醒自己进入疑情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警醒自己:本来无一物!从而斩断尘浊念想。憨山大师云:“若不能安忍,为烦恼之所障碍,才见起处,即将六祖‘本来无一物’句提起,如金刚王宝剑,则一切烦恼,当下冰消,身心化作清凉池矣。”
问:请具体讲说二六时中,如何举个“无”字?
答:法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各人情况不同,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具体运用。原则上是:遵循“万念归一,一归于无”的路线,只要达到了“万念顿歇,动静如一”的境界(宗门称为“功夫落堂”),明心见性是早晚的事。例如,如果通过前行篇的修学,能够直接进入“一归于无”的修学,就直接进入;如果还不能,就先进行“万念归一”的修学。“万念归一”的修学,就是二六时中,“无”字话头常提,只允许有“无”字一念(或者无念),别无它念。由于一天当中,情境不断变化,所以“无”字话头的运用,也相应不同。例如,静坐时、临睡前,“无”字是指令,“无”字一提,即进入“思量个不思量底”的状态。如果是在应酬宾客,不用说话时,就守个“无”字。在有些情境下,“无”字是指令我们进入无念状态。由于通过上一章“觉知心念”的修学,已经有短暂时间处于无念的功力,所以能够“无”字一提,即进入无念状态;妄念不起,不必再提,妄念若起,立即提起,特别要在日常起心动念处做功夫。如前所说,举个“无”字,还有一个重要作用,警醒自己:本来无一物!每当境缘牵缠时,举个“无”字,即是六祖的“本来无一物”,千丝万缕,一刀斩断,则一切烦恼,当下冰消,身心化作清凉池矣。
以上所说,只是原则性的提示。自己要紧紧把握住“万念归一,一归于无”的修学路线,临机应变,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建立一套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的修学方法。久久行之,待到功夫深了,虽不着意,也不分场合,都在“思量个不思量底”。一旦思尽还源,即见真佛。
问:工作时怎样举个“无”字?
答:工作时,应当聚精会神地工作,只要一门心思在工作上,即是举个“无”字。切忌处于“一边工作,一边打妄想”的状态。一旦陷入这种情形,就要立刻提起“无”字,斩断妄想,回到聚精会神工作的状态。
如果你是在做家务事,或者重复性的劳动,可以这样来修炼:举个“无”字,立即进入无念状态。此无念状态就是疑情。疑情在时,不用提话头;疑情不在,就要立即提起。首先令疑情站住脚,然后站得久,抗干扰。最初,这是在做万念归一的功夫,进而即是在做一归于无的功夫。
处州白云无量沧禅师云:“二六时中,随话头而行,随话头而住,随话头而坐,随话头而卧。心如棘栗蓬相似,不被一切人我无明五欲三毒等之所吞啖。行住坐卧,通身是个疑团。疑来疑去,终日呆桩桩地,闻声睹色,管取囫地一声去在。”(《禅关策进》)
问:自古以来,参禅方法的开示甚多,学人无所适从,请为抉择。
答:参禅而见性的开示,见于《六祖坛经》。六祖开示惠明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就是一念未生之际。所以见性的方法是:一念未生之际,回光返照,如何是本来面目?对于上等根性来说,仅此一言足矣。因此,惠明言下大悟。但是对一般人而言,要能够“一念未生之际,回光返照,如何是本来面目”,首先要能够处于稳定的无念状态,也就是说,一念不生的功夫成片。而要一念不生的功夫成片,首先要有万念归一的基础。所以,参禅见性有三段功夫:一、万念归一;二、一归于无;三、见自本性。为了能够迅速地奠定万念归一的基础,又有各种前行(如本书之前行篇)。在见自本性(破初关)之后,又有保任功夫(破重关、牢关)。公案、语录中对参禅方法的种种开示,不外乎是在讲如何做前行、万念归一、一归于无、见自本性,和见性之悟境,以及悟后的保任(伏烦恼、断烦恼、悟无生)。你可以根据自己当前的情形来选用。
问:参禅用功的关键是什么?
答:参禅用功的关键是:放下皮囊(躯壳),单提一念,绵密做去,无令间断。虚云老和尚说道:“我们这个躯壳子,一口气不来,就是一具死尸,我们所以放不下,只因将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爱憎取舍。若认定这个躯壳子是具死尸,不去宝贵它,根本不把它看作是我,还有什麽放不下?只要放得下,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动静闲忙,通身内外只是一个疑念。平平和和不断地疑下去,不杂丝毫异念。一句话头,如倚天长剑,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怕什麽妄想,有什麽打得你闲岔,哪个去分动分静?哪个去着有着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觉清净,早已不是清净;怕落空,已经堕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谓运水搬柴,无非妙道;锄田种地,总是禅机。不是一天盘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办道的。”
三、牧牛牧牛的核心是:净除自心现业流识。
妄念若起,即是“牛入草去”,便要以话头“蓦鼻拽将回”。
参禅的过程,有如牧牛(牧心牛,话头是牛鼻绳),故称之为牧牛行。
《禅苑瑶林注》记载:昔日懒安参访百丈禅师,礼而问曰:“学人欲来识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骑牛觅牛(你的自性就是佛,还说什么欲来识佛)。”曰:“识后如何(识佛(见性)后又当如何)?”丈曰:“如人骑牛至家(依性起修,令自性返本还源)。”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任(不知道至家途中,自始至终应当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临境遇缘中,念念断除习气)。”
〔保任〕保护和任运,这是见性后除习的两个阶段。“保护”,就是尽力照顾圣胎使不受损害;“任运”,就是圣胎长大成人后随顺境缘而自然运作,在顺逆境缘中进一步的磨炼,以成就四忍。〔四忍〕伏忍、柔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伏忍,是初心行者,欲忍顺逆境,先须调伏其心;柔顺忍,是调伏其心既久,遇境遇缘,不须勉强抑制而自然能忍,此时之心,柔和善顺;无生忍,是圣位中的人,达一切法本自不生,情与非情,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因此于无性法中,忍心不动,亲证无生;寂灭忍,是果位圣人,彻证涅槃寂灭境界,动静二相,皆契如如。
大慧祖师云:“既学此道(参禅),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对参禅而言,妄念即恶念,因为它会断掉法身慧命)相续。或照顾不著,起一恶念,当急著精彩,拽转头来(将念头换成话头)。若一向(总是)随他去,相续不断,非独障道,亦谓之无智慧人。昔沩山问懒安:‘汝十二时中,当何所务?(二十四小时中,你在干什么?)’安云:‘牧牛。’山云:‘汝作么生牧?(你怎样牧?)’安云:‘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只要牛一离开正道,就猛拉鼻绳拽将回来。意思是:只要妄念一起,就抖擞精神提起话头,用话头将跑掉的心牛立刻拽回来。)’山云:‘子(您)真牧牛也!(您真是在牧心牛啊!)’学道人制(制止)恶念,当如懒安之牧牛(话头就是牛鼻绳),则久久自纯熟矣(妄念不起)。”(《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四、开悟未透彻时,如老鼠咬棺材(只有咬穿才能够活命),不可移易。
在《继灯录》中,蒙山异禅师自述参禅开悟的经过:
“某(蒙山异禅师自称)年二十,知有此事(明心见性)。至三十二,请益十七八员长老,问他做工夫,都无端的。后参皖山长老,教看‘无’字。十二时中,要惺惺如猫捕鼠,如鸡抱卵,无令间断。未透彻时,如鼠咬棺材(只有咬穿才能够活命),不可移易。如此做去,定有发明(心花顿发)时节。于是昼夜孜孜(勤勉不倦地)体究,经十八日,吃茶次(饮茶时),忽会得‘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不胜欢喜。(“忽会得”,这是解悟。)求决三四员长老,俱无一语。或教只以海印三昧一印印定,馀俱莫管,便信此说。
〔海印〕佛所得之三昧名,比喻佛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风平浪静澄清之海面,无相不现。《楞严经》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过了二载(过了两年),景定五年(南宋景定五年(64年))六月,在四川重庆府,患痢(患痢疾),昼夜百次(昼夜腹泻百次)。危剧濒死,全不得力(功夫全不得力)。海印三昧,也用不得;从前解会的,也用不得。有口说不得,有身动不得,有死而已。业缘境界俱时现前(亲身体验到解悟敌不得生死),怕怖慞惶,众苦交逼。遂强作主宰,分付后事。高着蒲团,装一炉香,徐起坐定,默祷三宝龙天,悔过从前诸不善业:若大限当尽,愿承般若力,正念托生,早早出家;若得病愈,便弃俗为僧,早得悟明,广度后学。
“作此愿已,提个‘无’字,回光自看。未久之间,脏腑三四回动,只不管他。良久,眼皮不动。又良久,不见有身,只话头不绝。至晚方起,病退一半。复坐至三更四点,诸病尽退,身心轻安。八月至江陵落发(削发为僧),一年起单(离开寺庙)行脚。途中炊饭,悟得工夫须是一气做成,不可断续。到黄龙归堂,第一次睡魔来时,就座抖擞精神,轻轻敌退。第二次亦如是退。第三次睡魔重时,下地礼拜消遣,再上蒲团。规式已定,便趁此时,打并(收拾)睡魔。初用枕短睡,后用臂,后不放倒身。过二三夜,日夜皆倦,脚下浮逼逼地。忽然眼前如黑云开,自身如新浴出水一般清快。心下疑团愈盛,不着用力,绵绵现前。一切声色,五欲八风,皆入不得。清净如银盆盛雪相似,如秋空气肃相似。
〔五欲〕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美味;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的心,故名五欲。〔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却思工夫虽好,无可决择(没有善知识决断其疑,分别其理)。起单(离寺参访)入浙,在路辛苦,工夫退失。至承天孤蟾和尚处归堂,自誓:未得悟明,断不起单。月馀,工夫复旧。其时遍身生疮亦不顾,舍命趁逐(追究),工夫自然得力,又做得病中工夫。因赴斋出门,提话头而行,不觉行过斋家,又做得动中工夫。到此(疑情)却似透水月华,急滩之上,乱波之中,触不散,荡不失,活鱍鱍地。三月初六日,坐中正举‘无’字。首座入堂烧香,打香盒作声。忽然[囗
力]地一声,识得自己(识得自己本来面目,这是证悟),捉败赵州(透过赵州的“无”字)。遂颂云:没兴(没幸)路头穷,踏翻波是水(悟得波即是水);超群老赵州(出类拔萃的赵州和尚),面目只如此(其本来面目也不过是同我的一样啊)。〔决择〕决断其疑,分别其理。〔鱍鱍bōbō〕鲜活貌。
“秋间,临安见雪岩、退耕、石坑、虚舟诸大老,舟劝往皖山。山(皖山愚谷贤禅师)问:‘光明寂照遍河沙,岂不是张拙秀才语?’某开口,山便喝出。自此行坐饮食,皆无意思。经六个月,次年春,因出城回,上石梯子。忽然胸次疑碍冰释,不知有身在路上行。乃见山,山又问前语,某便掀倒禅床。却将从前数则极淆讹公案,一一晓了。
〔光明寂照遍河沙,岂不是张拙秀才语〕这是皖山愚谷贤禅师要他参张拙之偈,令他有无俱泯。
《五灯会元》记载:张拙秀才因禅月大师指参石霜(张拙秀才因禅月大师指点,去参访石霜禅师)。霜问:“秀才何姓?”曰:“姓张名拙。”霜曰:“觅巧尚不可得,拙自何来?”(寻求巧尚且不可得,哪里还有拙?这是石霜禅师就张拙的名字来讲诸法实相,引导他入不二法门。)公(张拙)忽有省(豁然大悟)。乃呈偈曰: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随顺世缘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这首偈是张拙大悟后,对自己境界的描述,呈给石霜禅师,请他印证。
《僧宝正续传》记载:克勤禅师投五祖法演座下,“师(克勤)恃豪辩,与之争锋。演不怿(法演不悦;怿yì,喜悦)曰:‘是可以敌生死乎(你这豪辩能敌生死吗)?他日涅槃堂孤灯独照时,自验看!’(克勤)以不合辞去。抵苏州定慧,疾病几死。因念畴昔(从前)所参,俱无验(临命终时,从前所参俱无效验,生死关头做不得主),独老演不吾欺(只有法演师父不骗我,对我说实话:‘是可以敌生死乎?’)。会病间即日束包而返(病一好,当天就收拾行李回到法演那里)。演喜其再来,容为侍者。
〔五祖法演〕法演禅师晚年住蕲州五祖山东禅寺,世称“五祖法演”。
五、祖语“但着意,就不可思量处思量,心无所之。”
下面是大慧祖师的开示,摘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话头不破,则且就上面与之厮崖(厮捱)。若弃了话头,却去别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属。第一不得向举起处承当,又不得思量卜度,但着意就不可思量处思量,心无所之,老鼠入牛角(有进无退)便见倒断(便见结局,指明心见性)也。又,方寸(心)若闹,但只举狗子无佛性话。佛语祖语,诸方老宿语,千差万别,若透得个‘无’字,一时透过(立即一切透过),不着问人(用不着问别人)。若一向(若总是)问人,佛语又如何,祖语又如何,诸方老宿语又如何,永劫无有悟时也。
情识未破,则心火熠熠地。正当恁么时,但只以所疑底话头提管。如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只管提撕举觉,左来也不是,右来也不是,又不得将心等悟,又不得向举起处承当,又不得作玄妙领略,又不得作有无商量,又不得作真无之无卜度,又不得坐在无事甲里,又不得向击石火、闪电光处会。直得无所用心,心无所之时,莫怕落空,这里却是好处。蓦然老鼠入牛角,便见倒断也。
但自时时提撕。妄念起时,亦不必将心止遏,只看个话头。行也提撕,坐也提撕。提撕来,提撕去,没滋味,那时便是好处,不得放舍。忽然心华发明,照十方刹,便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第二章话之前头(虚云禅法)
参禅的先决条件
师公老和尚的开示
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论禅书
彻见本性
本章介绍虚云禅法:话之前头。
问:所谓话头,就是一句话。为什么虚云老和尚说:话头是话之前头。在《虚云老和尚方便开示录·禅堂开示》中他说:“所谓话头,就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是话尾。”
答:这是他老人家的善巧方便。有些禅人,参禅已经达到了“万念归一”,却不知道向“一归于无”迈进,仍然抱住话头不放而沉滞修途。于是,老和尚对他们讲:真正的话头,是话之前头,一念未生之际是真话头。在《虚云老人论禅书》中,他说:“须知真话头,要向一念未萌前究,不分动静,念念不间,名叫疑情。(按:这不分动静、念念不间地‘究’,名叫疑情。)疑来疑去,打成一片。回光一照,此能疑者是谁?(按:这是两步功夫:首先,“向一念未萌前究,......打成一片”;然后,“回光一照,此能疑者是谁?”)久之久之,瓜熟蒂落,忽然摩着娘生鼻孔(彻见本性),不从外得。”对于初机禅人而言,若是“向一念未萌前究”感到难以下手,就应当先做“万念归一”的功夫。在《复金弘恕居士书二则()》中,虚云老和尚说:“若初心用功,不得不从话尾追究耳。盖末法众生,障深慧浅,不从参话尾入手,难达话头;不从有心处用功,难证无心。”
问:怎样修万念归一?
答:提一句佛号,即专注地向内看、向内参究:念佛是谁?过一下,又提一句佛号,即专注地向内看、向内参究:念佛是谁?如此继续。向内看、向内参究“念佛是谁”,这就是疑情。起初,疑情站不住,在向内看、向内参究“念佛是谁”时,妄念丛生。修了一段时间,妄念逐渐减少。到后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在向内看、向内参究“念佛是谁”时,没有妄念;这时,疑情站住了。下一步就是要让疑情站得久、站得牢,直至佛号一举,妄念全消,只有向内看、向内参究“念佛是谁”的意向存在。这时,“万念归一”的功夫成就,即应转向下一阶段“一归于无”的修学:向一念未萌前究。
当然,也可以按照虚云老和尚关于如何从看话尾过渡到看话头的开示来修:“如话头(话之前头)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还是看‘念佛是谁’这个‘谁’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谁’字不能忘了时,就看这一念起处。待一念不起时,即是无生,能看到一念无生,是名真看话头。”(《参禅警语》)
参禅的先决条件录自《虚云老和尚方便开示·参禅的先决条件》
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万缘放下,一念不生。
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著,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著,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
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迎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啰嗦)。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水面上的泡沫)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著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六道,永沈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诫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上来所说,法尔如此,且经佛祖反覆阐明,叮咛嘱咐,真语实语,并无丝毫虚诳。无奈大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苦海,头出头没,轮转不已,迷惑颠倒,背觉合尘。犹如精金投入粪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说出八万四千法门:俾(使)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众生,用来对治贪嗔痴爱等八万四千习气毛病。犹如金染上各种污垢,乃教你用铲、用刷、用水、用布等来洗刷琢磨一样。所以佛说的法,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流传中国最普通的法门为宗、教、律、净、密,这五种法门,随各人的根性和兴趣,任行一门都可以,总在一门深入,历久不变,就可以成就。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工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
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冶,难以生效。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准’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
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
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然而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是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著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哪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如何到得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那里会放大光明呀!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
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着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着的例子吗?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人无我,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
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门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着急,即是打盹度日,结果成为‘头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易的地方是什么呢?只要具足一个信心、长永心和无心。
所谓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来是佛,与十方三世诸佛无异;第二、信释迎牟尼佛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
所谓长永心者,就是选定一法,终生行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如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念佛的总是如此念去,持咒的总是如此持去,学教的总是从闻思修行去。任修何种法门,总要以戒为本。果能如是做去,将来没有不成的。沩山老人说:‘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又永嘉老人说:‘若将妄语诳众生,永堕拔舌尘沙劫’。
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著,成为一个无心道人。
初发心人具足了这三心(信心、长永心和无心),若是参禅看话头,就看‘念佛是谁’,你自己默念几声‘阿弥陀佛’,看这念佛的是谁?这一念从何处起的?当知这一念不是从我口中起的,也不是从我肉身起的。若是从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犹在,何以不能念了呢?当知这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但要缓急适度,不可操之太急,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时至,触着碰着,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无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
老参的难易如何呢?所谓老参,是指亲近过善知识,用功多年,经过一番锻炼,身心纯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当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头,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于不能得果起用。老参上座,知道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觌体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虚空的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沈,违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著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离妄’。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
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哪里有许多啰嗦——参!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沈,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或问:“观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怎见得是参禅?”我方说照顾话头,就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反闻闻自性,也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反闻闻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灭”就是自性。“闻”和“照”虽顺流时循声逐色,听不越于声,见不超于色,分别显然。但逆流时反观自性,不去循声逐色,则原是一精明,“闻”和“照”没有两样。我们要知道,所谓照顾话头,所谓反闻自性,绝对不是用眼睛来看,也不是用耳朵来听。若用眼睛来看,或耳朵来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做顺流。若单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声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顾话头,也叫做反闻自性。
〔反闻闻自性〕《楞严经》云:“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关于反闻闻自性,在《修心诀》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门,令汝还源。汝还闻鸦鸣鹊噪之声么?曰:闻。曰:汝返闻汝闻性。还有许多声么?曰: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俱不可得。曰:奇哉!奇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我更问尔,尔道‘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总不可得’,既不可得,当伊么时莫是虚空么?曰:元来不空,明明不昧。曰:作么生是不空之体?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及。曰:此是诸佛诸祖寿命,更莫疑也。”〔一精明〕指人人本具之自性清净心。“精明”乃形容其明澄绝妙。《楞严经》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与六尘和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
论禅书摘自《虚云老人论禅书》
每嗟法门(禅门)颓落,知识(善知识)罕闻。然学者如牛毛(喻甚多),成就者犹如兔角(喻没有一个),盖自不具眼耳(是由于理路不清),失于善调故尔。所以古德云:要人看话头,必须通身放下,如死人一般,单单提此一念参将去,起疑情。
疑个甚么?既名话头,早落话尾。须知真话头,要向一念未萌前究。不分动静,念念不间,名叫疑情。(不分动静,念念不间地向一念未萌前究,名叫疑情。)疑来疑去,打成一片。(疑情打成一片之后,)回光一照,此能疑者是谁?久之久之,瓜熟蒂落,忽然摩着娘生鼻孔(彻见本性),不从外得。
〔既名话头,早落话尾〕以为一句话或者一个字就是话头,实际已经是话尾了。在《虚云老和尚方便开示·禅堂开示》中,虚云老和尚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参禅三部曲〕一、(下疑情:)向一念未萌前究;二、(疑情打成一片之后,)回光一照,此能疑者是谁?三、(久之久之,)瓜熟蒂落,彻见本性。
彻见本性
据《虚云老和尚年谱》记载: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虚云老和尚五十六岁。那一年,扬州高旻寺准备连续打十二个禅七。虚云老和尚应众人之推举,前往高旻打七。下山至大通荻港后,沿江而行,忽遇江水暴涨,无法行走。准备乘船渡江,因身无分文,船夫竟鼓棹而去。不得已,虚云老和尚只好继续勉强沿江而行。后失足落水,随江流浮沉了一昼夜。漂至采石矶附近,幸亏被渔民救起,抬到附近的宝积寺。醒来之后,口、鼻、大小便诸孔,皆流血不止。静养了几天之后,因怕错过禅七,又强打精神,径赴高旻寺。
在高旻寺,虚云老和尚丝毫不提自己落水和患病之事。知事僧令他代任禅堂职事,虚云老和尚因为体力不支,没有答应。高旻寺一向以家风严峻着称,凡请职事拒不就者,被视为慢众,虚云老和尚因此挨了一顿香板。挨打之后,虚云老和尚病情益加严重,血流不止,小便滴精。但是他却默然顺受,一点都不辩解。在禅堂里,以死相抵,坚持坐香,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以至不知身是何物。经过二十多天的猛利用功,众病顿愈。
后来采石矶宝积寺的住持德岸禅师送衣物来高旻寺供众,看到虚云老和尚容光焕发,大为惊诧和欣慰,于是将他落水之事告诉了高旻寺的大众。大众一听,无不钦叹,禅堂也不再安排他轮值做事。虚云老和尚因此得便一心修行,从此万念顿息,功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
一天晚上放晚香的时候,虚云老和尚忽然睁眼一看,只见眼前光明一片,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墙还看见香灯师在小解,又看见西单师在厕所里大便。再向远处看,江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形色,无不一一了见。第二天,虚云老和尚向香灯师及西单师问及此事,果然如此。不过,虚云老和尚并不以此为意,只当是寻常境界而已。
到了腊月第八个禅七的第三个晚上,第六枝香开静的时候,护七法师例行给每位坐禅的法师上开水。当护七法师给虚云老和尚上开水的时候,不小心,开水溅在虚云老和尚的手上,茶杯随即掉在地上,摔碎了。就在这个时候,虚云老和尚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梦初醒。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哪有今日悟道之事!于是作偈云: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历历。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又有偈云: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第三章参临在禅问:参临在禅,如何参?答:寂而虑(审虑)。
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一、万念归一
二、一归于无
三、克破三关
四、业不能系
五、定慧等持
第四章耳根圆通“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篇幅有限,以下均略)
感谢您的分享和转载,
因为您的爱心点亮了更多人的希望!
光明佛坛
已有50余万白癜风的症状与治疗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