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创伤性脑出血 > 脑出血治疗 > 108一个大军阀的小王国梦想
108一个大军阀的小王国梦想
今天是年10月8日
这是“馒头说”第58篇文章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
在各种抗战片中都有他的身影
你说他重要吧,每次他都不是主角
你说他不重要吧,他却是堂堂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可以说,从辛亥革命到北伐到抗日到解放战争
他一个人就可以串起这段历史
他是当时中国最有名的军阀之一
他曾登上过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他一直希望,能保全自己的“独立王国”
人们都叫他“山西王”
年10月8日
阎锡山出生
1
在中国那段历史时期的各个军阀之中,阎锡山的出身算是比较有意思的。
段祺瑞,天津武备学堂炮科毕业,算是武出身代表;吴佩孚,光绪二十二年秀才,算是文出身代表;张作霖,啥也不干,好吧,算是土匪出身代表。
而阎锡山,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的一个小地主家庭。父亲阎书堂经营一个钱庄,是从事借贷放贷生意的商人。阎锡山14岁就进入了父亲的“吉庆昌”钱庄做起了伙计,开始积累经商的经验。
如果不是阎锡山17岁那年,父亲的投机生意遭遇了一次惨败,那么他估计也就子承父业,小富即安地作为一个山西小财主安逸地过完余生。
那一次投机失败,阎锡山家里倾家荡产,被迫跟着父亲逃到了太原躲债。正是在太原,依旧做着伙计的阎锡山,有一天在街上看到了山西武备学堂的第一届招生启事。
山西武备学堂的旧物
那一天,是阎锡山一生中值得纪念的日子。
其一,父亲阎书堂决定让儿子阎锡山报考武备学堂。因为他觉得,如果儿子以后成了个武官,逼债的人就不敢那么凶了。
其二,因为要报考武备学堂了,阎书堂觉得自己儿子“阎万喜”的名字实在太土了,于是找了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你儿子命里缺金,就叫“阎锡山”吧!所以,“阎锡山”的名字,其实是那时候才开始叫的。
其三,阎锡山的从商生涯,在这一天划上了一个句号。当然,那段需要看准时机,注重利益的从商经历,对他今后一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那么阎锡山考上山西武备学堂了吗?当然是考上了,不然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还怎么展开呢?
只是,读了三年私塾就辍学经商的阎锡山,自知文化水平不行,当时是找了个叫赵廉佑的人代考的。
不管怎样,年,阎锡山考入了山西武备学堂,属于他的历史剧,正式开幕。
2
很多时候,人的际遇只是差一格台阶,踏上了,就完全是另外一条道路。
对阎锡山来说,山西武备学堂就是这样的一格台阶。
年,刚刚进入山西武备学堂一年的阎锡山,获得了公费保送就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资格。两年后,和不少留日同学一样,阎锡山在日本加入了当时那个著名的组织——同盟会。不仅如此,阎锡山还见到了当时被视为“革命大神”的孙中山。按照孙中山的指示,阎锡山承诺届时“南响北应”——南部各省起兵起义的时候,北部各省必须响应。
按当时的眼光看起来,一群士官学生,煞有介事地聚在一起商量所谓的“南响北应”,应该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情。但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清楚: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这几批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必然会成为未来30年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历史有时就是这么有意思:清政府公费派学生去宿敌日本学习,然后日本把这批留学生培养成了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与阎锡山同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还有何应钦,汤恩伯等。
事情果然是按照预计的轨迹发展:
年,26岁的阎锡山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了。在毕业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就升任了山西新军第四十三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与标统(相当于上校团长)。大清朝那时候肯定还没想到,至少山西的军队,其实已经基本掌握在革命党人手里了。
两年后的年,阎锡山人生的第一个超级机会就这样来了——辛亥革命爆发了。
按照当时的约定,年10月29日,山西新军在同盟会的策划下宣布起义(之所以晚了半个月,是因为当时新军普遍“有枪无弹”,要领到弹药才能发难)。起义军攻入城内,杀死了山西巡抚。
说到这个山西巡抚,就要多说一句。
这个倒霉的山西巡抚叫陆钟琦,刚刚到任不满一个月。据说当时面对起义军的士兵,不露惧色,斥责谋反,然后被乱枪击毙。他应该是号称“不流血革命”的辛亥革命中,极少数几个被杀死的清朝高级官员之一。
这个陆钟琦有个孙女,叫做陆士嘉,是后来流体力学的大神级人物,参与创建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那个陆士嘉有个外孙,名叫高晓松。对,就是《同桌的你》的那个高晓松。
好了,还是回到年的那场辛亥革命吧。在山西巡抚被杀之后,起义军推举阎锡山成为了山西督军——这是阎锡山以山西为自己基地的开始。
年,是28岁的阎锡山最意气风发的一年,也是最激情燃烧的一年。作为一名革命青年,阎锡山立场坚定,大义凌然,天降大任,可以说写下了人生中最澎湃的一页篇章。
只是,这应该也是阎锡山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一个“爱憎分明”的形象示人。
而同盟会,只是阎锡山今后投靠的诸多阵营中的第一站而已。
3
年,28岁的山西督军阎锡山,已经开始考虑“转舵”了。
因为有一个人吓住了他。
那个人的名字,叫袁世凯。
山西起义后,清朝派了北洋第六镇(一个“镇”基本相当于一个师)统制吴禄贞(也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当时有“北吴南蔡(锷)”之称)前往镇压。怎奈这吴禄贞早就心向革命,反而会合了阎锡山,组成了燕晋联军,一同起兵反对袁世凯入京就任总理大臣,并准备推翻清朝。
北洋第六镇本来是袁世凯的嫡系,这下可惹恼了袁世凯,他买通了吴禄贞的部下马步周,刺杀了吴禄贞并割下首级。
这一次刺杀,深深惊恐到了阎锡山。
年的12月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开始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方议和。但当时集中了全中国最多资源的袁世凯,拥有比孙中山多太多的筹码。
阎锡山清楚地看到了袁世凯的优势,所以在他心中的天平,已经开始倒向了北方。
阎锡山给袁世凯发了一封电报,称如果袁能“协同军民,颠覆帝制,然后敷政共和,与民更始”,那么他本人愿意拥戴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而且,阎锡山开始反对孙中山,支持袁世凯把首都设在北平。
袁世凯在他最憎恨的同盟会诸多会员中,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阎锡山。敏锐的袁世凯随即决定立刻抓住这一同盟会的缺口——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
从那一天开始,山西正式成为了阎锡山的地盘。
当然,阎锡山是需要拿出回报的。
年8月25日,包括同盟会在内的五个团体正式改组为“国民党”。袁世凯最不喜欢的就是这个政党,鉴于此,阎锡山在年初宣布脱离国民党。
不仅如此,在陕西省境内,阎锡山开始放任袁世凯的人马到处捕杀同盟会会员。
这还不是全部。年,热昏头的袁世凯终于开始蠢蠢欲动准备称帝了。当时已是山西军政一把手的阎锡山,接连发电报“劝进”,称“以中国之国情决不宜沿用共和制度”,强烈要求“废共和而行帝制,以帝制而行宪政”。
年12月11日,袁世凯满怀信心地开了历史的倒车,宣布登基为“中华帝国”皇帝。10天后,封阎锡山为“一等候”。
袁世凯登基图
从28岁的“中华民国”山西督军,到32岁的“中华帝国”一等侯,阎锡山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华丽转身”。
这是阎锡山人生的第一次“转舵”——从同盟会(国民党)转向袁世凯。
他很快发现,自己这次转错了。
4
众所周知,袁世凯称帝,昙花一现。
不过,在全国各地军阀纷纷通电起兵反袁的时候,阎锡山倒是表现了对袁世凯的忠诚——他称起兵反袁的蔡锷、唐继尧等军阀为“不忠不义不仁不智之徒”,即便是在袁世凯称帝3个月就宣布退位之后,依旧昂首挺胸,愿意作为先锋讨伐蔡锷、唐继尧等云南和贵州的军队。
阎锡山自有他的考虑。
虽然当时的中国烽烟四起,有枪就是草头王,但真正的决定性实力,还是掌握在北洋系手里。袁世凯当不当皇帝,只是一个形式,甚至袁世凯死了,只要军队还在北洋系手里,就没有一个胳膊拧得过大腿。
毕竟是放过贷的,阎锡山的眼光还是不一样的。
袁世凯抑郁成疾,57岁就带着他的“中华帝国”梦想离开了人世,果然,接过他手中枪的,是“北洋之虎”段祺瑞。
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
年,34岁的阎锡山称段祺瑞为“老师”,作为回报,段祺瑞给了阎锡山“山西省省长”——阎家的山西小王国,又多了一把锁。
“老师”自然不是白叫的。
“辫帅”张勋(此公可单独列传)复辟,段祺瑞“马厂誓师”反对恢复帝制,阎锡山积极响应出兵;段祺瑞重新执政,却又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共和,阎锡山照样积极响应,甚至不惜站在了昔日偶像孙中山的对立面——孙中山出兵“护法”,阎锡山派嫡系第一混成旅旅长商震迎击(就是《孙殿英的“盗墓笔记”》中那个审判孙殿英的商震),结果全军覆没。
虽然后来阎锡山还替段祺瑞打过几场硬仗,但随着国民党的茁壮成长以及挥师北伐,他还是渐渐发现:
为了自己山西“小王国”的人生第二次转舵,好像又转错了。
5
轮到阎锡山宿命般的冤家——蒋介石登场了。
从年国民党开始实誓师北伐开始,作为曾经的国民党党员,当时已经是“山西王”的阎锡山,就一直在仔细观察。在经历了两次“转舵”失败之后,阎锡山开始检讨自己,并韬光养晦,开始花大力气治理自己的山西省。一时之间,山西省百废俱兴,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
“小王国”初见端倪,阎锡山还要观察大局势。
国民党的北伐军誓师北伐的时候,阎锡山按兵不动。
北伐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打垮大军阀吴佩孚的时候,阎锡山还是按兵不动。
北伐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击溃大军阀孙传芳的时候,阎锡山依旧按兵不动。
北伐军开始摆出决战姿态,准备讨伐当时中国最大军阀——奉系张作霖的时候,阎锡山知道,再不出手,就晚了。
年6月6日,44岁的阎锡山决定开始人生第三次“转舵”——宣布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山西“小王国”的军队开始悬挂青天白日旗。
有意思的是,这个“北方总司令”的头衔,还是后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追认的。
阎锡山需要国民党,国民党也需要阎锡山。
年,经历过第一次下野的蒋介石重新复出,继续北伐,阎锡山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大战张作霖的奉军,连战连捷。张作霖在6月撤离北京,随后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
年的北伐,让第三集团军声威大振,阎锡山成为了和蒋介石、冯玉祥以及李宗仁齐名的中国“四大军事领袖”。
年底的“西山会议”,众军阀聚首,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并排而坐
阎锡山人生的第三次“转舵”,眼看就要成功了。
可惜蒋介石并不这么想。
“狡兔死,走狗烹”。北伐结束了,蒋介石也该收拾各路势力了。第一批名单中,自然有阎锡山。
年10月,46岁的阎锡山得到了一个超级大的头衔:“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但按照蒋介石的说法,得了这个头衔,就不能在地方省上任职了——这分明是要把阎锡山视为身家性命的“小王国”山西省给抢走。
阎锡山当然不干!
在经历了一系列明争暗斗之后,阎锡山和蒋介石的矛盾渐渐公开化了。
年3月14日,阎锡山亲自为自己人生的第三次“转舵”抽了一记耳光:出任反蒋联军的陆海空军总司令(副司令是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阵容堪称豪华),斥责蒋介石“专制独裁,为所欲为”。而国民党方面在一个月后宣布永久开出阎锡山党籍,并且发出通缉令。
两个月后,双方投入超过万兵力的“中原大战”拉开战幕。
年5月19日,阎锡山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
可惜,通过这场大战一战成名的不是阎锡山,而是“东北少帅”张学良——年,一直在观察形势的张学良决定站在蒋介石的这一边,下令奉军入关,阎锡山的“反蒋联盟”立刻崩盘。
当时亲密无间的张学良和蒋介石
年10月15日,47岁的阎锡山宣布下野,人生的第三次“转舵”彻底宣告失败。
6
如果不是日本人,经历了三次“失败转舵”的阎锡山,大概就此消失于历史舞台了吧。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受到各方攻击,迫不得己,只能联合以前各路反对他的势力,其中包括李宗仁,当然也包括名为“下野”,但一直掌握着山西实际大权的阎锡山。
蒋介石先是让阎锡山做了太原绥靖主任,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直接让阎锡山做了第二战区的司令长官。
这应该算是阎锡山人生的第四次“转舵”了吧?
也不尽然。
在“下野”后韬光养晦的那几年里,阎锡山总结出了一套“中的哲学”,认为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倚”、“情理兼顾”、“不过不及”。
所以,阎锡山这第四次的“转舵”,更像是精心地“掌舵”,哪边都不靠岸。从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年抗日战争结束,用阎锡山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三颗鸡蛋上跳舞”。
哪三颗鸡蛋?
第一颗鸡蛋,自然是蒋介石的国民党。
经历了惨痛的反蒋教训,阎锡山至少在表面上已经放弃了对蒋介石的抵抗。
年3月9日,50岁的阎锡山在晋见蒋介石前,给他发了一封电报。即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封电报也颇触动人心:
“山向来追随钧座,受国家之优遇,亦当追随钧座,赴国家之危难。中央为保全国土而忍辱,锡山愿与钧座分祸;如为发扬民族精神而奋斗,愿随钧座牺牲。”
言辞之恳切恭顺,很难想象蒋介石能不为之打动。
但恭顺管恭顺,阎锡山还是非常介意蒋介石的中央军进入他的“小王国”山西的,之前已找过多次借口拒绝中央军入境。但长此以往也不是个办法,所以阎锡山决定,必须和另一方势力也保持一个良好的沟通。
那就是第二颗鸡蛋:共产党。
阎锡山从骨子里是反共的,但他一方面害怕蒋介石借“剿共”之名,把中央军常驻山西,另一方面,他也看中了共产党军队能打敢打的特点,希望能利用起来对付蒋介石和日本人。
年的国共合作达成之后,共产党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归属第二战区战斗序列,就在阎锡山的治下。所以说,大量的抗战片,总是离不开山西,总是有阎锡山的身影。电视剧《亮剑》里和李云龙独立团亦敌亦友的楚云飞晋绥军三五八团,就属于阎锡山的部队。
《亮剑》剧照
可以说,整个抗战时期,阎锡山的山西是“国共合作”的模范省,而他“联共”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为了牵制第三颗鸡蛋:日本人。
阎锡山对日本人自然是毫无感情的,但他对自己的“小王国”山西有感情。所以日本入侵东北,他只是象征性地喊“抗日”,甚至为了不得罪日本人,可以一声不吭。但一旦日本人要染指他的“小王国”,他就要真刀真枪地“守土抗战”了。抗战时期的著名的”百灵庙大捷”,“平型关伏击战”,“忻口会战”,都发生在阎锡山的战区。
但是,随着共产党军队在山西北日渐壮大,出于“中的哲学”,以及对日军强大的畏惧,阎锡山开始与日本人接触了。
年,阎锡山甚至已经和日本方面达成《汾阳协定》,协定规定:双方停止敌对行动,阎锡山通电脱离重庆蒋介石政府,日本人则把山西交给阎锡山管理并提供军备。
这等于是做汉奸了。
这是阎锡山整个人生中,为了自己的“小王国”试图冒的最大一次险,险些万劫不复。
还好,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直接和美国开打。善于审时度势的阎锡山一看苗头不对,觉得日本气数不长,所以干脆在与日本谈判的间隙找个借口溜走了——这事情他干起来倒也毫不费力。
在整个八年抗战期间,阎锡山长袖善舞,上演了一出堪称人生巅峰的“中的哲学”:
利用蒋介石怕自己降日,索要支援;利用共产党怕自己降日,减少逼迫;利用日本人希望自己投降,让对方停止对自己地盘的进攻。
“狡兔三窟”,阎锡山这次选择自己掌舵,目的还是一个:尽可能保住自己的“小王国”山西。
7
年,日本人投降了。
三颗鸡蛋里破了一颗,62岁的阎锡山被迫又要进行人生中第五次“转舵”了。
这一次,他选择了蒋介石。
结局大家都知道了。但这其中有一个细节还是值得玩味的。
年,在解放军包围阎锡山的“小王国”老巢太原城时,阎锡山曾命人制作了瓶氰化钾,他在接受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死守太原,不成功,便成仁,愿意和大家一起以死明志。
太原战役前夕,阎锡山向新闻媒体展现氰化钾胶囊。背后的照片是“飞虎队”总指挥陈纳德。
但就在解放军队太原发动总攻前,阎锡山坐飞机离开了太原,再也没有回来过。
太原城破之日,包括阎锡山妹妹在内的40余人确实服毒自杀。不过,按照阎锡山的说法,一共有人一起服毒殉城,并称之为“太原五百完人”。
“太原五百完人”的事迹,一度被编入台湾的语文教材,每年都有行政拨款进行公祭,直到不断有台湾学者指出“五百完人”疑点太多,比如其中有很多人都健在。所以,年,台湾课本取消了“五百完人”的事迹。年,台湾停止了对“五百完人”公祭的行政拨款。
年4月11日,“太原战役”前,阎锡山飞到溪口与蒋介石长谈一夜,之后就再也没回太原。
8
年,66岁的阎锡山随蒋介石一起败退台湾,此时的他,已无舵可转。
到台湾没多久,他就被蒋介石抹掉了两个官衔:“行政院长”和“国防部长”。
事实上,从坐拥一省到偏居一岛,脚无寸土,手无一卒,阎锡山也早已预料到自己的下场了。
年,67岁的阎锡山搬到了台北市郊阳明山边的菁山居住。去那里的时候,不通水,不通电,阎锡山让人搭了一间草庐,之后又砌了一个山西老家的窑洞。
在这个窑洞里,阎锡山深居简出,看书写书,真正开始了不问政事的生活——当然,他也想过移居美国,但是蒋介石不同意。
年,在远离尘世居住了10年之后,77岁的“山西王”阎锡山因为心脏病逝世,远离他的“小王国”山西,在台湾逝世。
馒头说
在阎锡山之前,登上过时代周刊封面的只有三个中国人:吴佩孚,蒋介石,冯玉祥。
与前三位注重介绍权力或实力不同,介绍阎锡山的文字,是这样的:
“作为山西的‘模范督军’,阎锡山实际上处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尽管当时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阎锡山为一千一百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最富裕,因而他便显得出类拔萃。”
纵观中国那个时代的各个军阀,阎锡山大概算一个另类。
因为那些军阀,要么以攀登上中国最高权力巅峰为目标,要么以搜刮最多金银财宝为目标,但阎锡山却是一个“模拟城市”的市长:在他任内,山西的工业建设、货币政策、财税体系等各方面都位居全国前列。在当时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上,山西省居然成了邻近各省老百姓逃难的首选目标。
也正是因此,阎锡山不希望任何人染指他的“小王国”,无论是国民党,共产党还是日本人。当时火车,开到山西境内就无法进入了——山西省境内修建的铁轨是1米宽的窄轨,而不是全国统一的1.45米宽的标准轨。阎锡山希望通过这些细节,保持山西与外界的相对独立。
你说阎锡山有野心吧?肯定有。但要说他的野心有多大?却也未必。经营好自己的山西省,甚至能建立一个“独立王国”,可能是阎锡山的最大心愿。
只是即便以阎锡山之能,之权,之势,也只能是一个空想而已。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