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创伤性脑出血 > 脑出血医院 > 他逢人便说,我不流血谁流血我不入地狱谁

他逢人便说,我不流血谁流血我不入地狱谁



编者按:

皖人自古多生忠勇之士,大不畏死,肩扛大义,湮没于历史滚滚洪流,吴樾,中华第一死士,为了革命他抛头颅洒热血,给五大臣以致命一击,百年以后,这位为信仰而献身的皖中志士不应该被我们所遗忘。

年9月24日,北平正阳门车站。这天是大清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的日子,因此,岗哨林立,警戒森严。

这时,一位青年混在仆人中间进入车站的站台,向五大臣乘坐的高级包厢走去。一个侍卫拦住他,问:“你是跟哪个大人的?”

谁知年青人随即从怀中取出一个炸弹,点燃引信,正要投向向车厢,但刚发动的列车传来一阵剧烈的震动,炸弹掉在他的脚下,迅速爆炸……

最后,五大臣中的绍英伤了右股,端方、戴鸿慈受了轻伤,载泽在慌乱躲藏时擦破了头皮,都慌忙逃回府里躲了起来。以为是反清人士的大举进攻,据说,就连慈禧也一度躲进地下密窖。

这个年青人名叫吴樾,当场壮烈牺牲,策划者则是日后鼎鼎大名的陈独秀。

吴樾(-),字孟侠,又字梦霞。清末桐城人。光复会(暗杀团)会员。

暗杀团蔡元培麾下的“中华第一死士”

晚清革命史上著名暗杀团的前世今生,大概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暗杀团的领导人就是日后在北大建立自由思想的校长蔡元培。

这个暗杀团势力庞大得很,只说一下暗杀团中的两个人物,就足以惊天动地,鉴湖女侠秋瑾,志士徐锡麟,这两个人可是大名鼎鼎。或许你不知道的是陈独秀也是其中一员。

吴樾,正是蔡元培领导的暗杀团的得力干将,因为暗杀“五大臣”也成就了他中华第一死士的名声。

吴樾本出身在桐城一个贫苦家庭,幼时丧父,八岁丧母,抚养他的两位兄长也相继过世后,迫于生计,在外流荡。

20岁又东游浙江沪一带,目睹江南"开化之风"。后又由堂叔吴汝纶推荐与年入保定高等学堂就读,广阅革命书籍,思想为之一变,由立宪转向光复,并自此广结志士。

他最好的几个朋友也正是同盟会和光复会的革命志士,湘人陈天华,杨笃生,苏人赵声,鲁人张榕,浙人蔡元培,章炳麟,秋瑾,皖人陈独秀,每每与之相遇则必"深谈午庚夜而不寐"。

以暴力为革命成为吴樾的信仰,在赵声,杨笃生的介绍下,由杨监誓与马鸿亮等加入革命组织"北方暗杀团"任支部长,并由蔡元培介绍加入光复会。

吴樾逢人便说,我不流血谁流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乃效法荆柯,提剑上马,西辞易水,一去而不复还。

“君为其难我为其易”

此后,吴樾经常同北方暗杀团的同志研究如何开展革命活动,所刺杀对象无不是满清重臣,细细密谋。而刺杀五大臣则是临时情急之举。

年2月,湖北省反清革命小团体“科学补习所”成员王汉谋刺铁良未成,投井自杀。

这起刺杀未遂事件,给吴樾以极大的刺激,因此他也把满洲贵族少壮派首领铁良铁良作为主要暗杀对象,于是前来北京。

在北京的吴樾和秋瑾偶尔得知满清五大臣意欲出国考察宪政时,吴樾心急如焚。因为他明白,清政府的骗局,易蒙蔽群众,松懈斗志,影响革命发展,他决定进行暗杀行动刺杀五大臣。

何为“五大臣”?原来当时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维新舆论遍及朝野。清政府为缓和革命气氛,放出“预备立宪”的风声,并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秋瑾说:“如果清廷的骗局麻痹了民众,清廷的反动统治就可能继续下去,我们的国家恐怕就永远没有重见天日的时候了。”

吴听慨然地说:“我用你制造的炸弹去把五大臣炸死、,以此唤醒民众,粉碎清廷阴谋。”

此次暗杀,除吴樾之外,还有暗杀团成员赵声,而陈独秀负责策划细节,秋瑾则负责火车站踩点。

临行前,赵声说:“此番北上行刺,当此任者,非我莫属。”

吴樾问赵声:“舍一生拼与艰难缔造,何者为难?何者为易?”

赵声说:“舍生者易,缔造者难。”

吴樾道:“君为其难,我为其易。”又说,“异日提大军北上,而为某兴问罪之师者,必定是君。”

这是吴樾说的最后一句话,因为说完这句话后,他就吞服了哑药,自此再也无法发出声音。这也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动人的对话之一,读来当浮三大白。

现代人也许难以想象,百年前的国人,何以对死亡如此无所畏惧,视捐生喋血为人间快事;与此相应的生死难易之辩,还隐藏了友情的温度。

从“舍一生拚”而言,吴樾已经预料,赴京行刺将是一去不返的必死之旅,为了保全更年轻的赵声,遂以“艰难缔造”相激励。

“我为其易,君为其难”,这一比,对方则没有理由推辞。这段对话,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肝胆相照,义薄云天。

年9月24日,五大臣兴高采烈地告别朋友家人,出国考察。

早已吞服了哑药的吴樾带着另一名志士张榕,也登上了火车……

杀身成仁的死士并不孤独

吴越为撕破满清政府假立宪的骗局,而"宁牺牲一己之肉体。"并说:"予愿死后,化一我为千万我,前者仆而后者继,不杀不休,不尽不止,则予之死为有济也。"遂决定行刺五大臣。

他决定在火车站动手。事先与秋瑾至前门火车站踩点之后,秋瑾先回南方筹备刺杀安徽巡抚。

吴樾知道秋瑾要回安徽,心里对这次临时刺杀五大臣,已经知道是必然赴死,却还有念念不忘之人,这个人就是他的未婚妻。

于是写好了一纸遗嘱交给秋瑾,说:"不成功,便成仁。不达目的,誓不生还。"。请她交给未婚妻,而另一封书信则是寄给陈独秀。

安徽会馆等待时机的期间,吴樾写下了《暗杀时代》等十三篇文章,篇篇有血,字字有泪。特别是其中写给未婚妻的与妻书里,吴樾驰书未婚妻子,抛开个人私情,从容论述生死大义。

信中吴樾说,也许等到有一天革命成功了,我就等着你为我树立铜像,让人们纪念我。

这一段的等待时间过长,期间吴樾和未婚妻书信往来两三封,都是革命同志传递,从其中的两封信可以看出,他们两人对激烈行动、暗杀计划有过讨论,夫人亦赋诗三绝以壮其行。

想来吴樾的未婚妻也是慷慨激烈之女子,没有半点儿女私情的缠绕,其中讨论细节,大概不过是盼望吴樾刺杀之后能够全身而退,心中所存牵挂,怕是半点不敢说出。

在过了7年之后,中华民国成立,终于可以为义士做纪念时候,吴樾的未婚妻才知道吴樾的死讯。

得知吴樾死讯时候,慷慨自刎,让人不忍。

刺杀事后,京师全城戒严,慈僖一面下令追查,一面传旨为防止有人携炸弹等物潜入颐和园,故将围墙在原有高度上又增加三尺有余。园内设电话;增派驻军昼夜巡逻。在北宫门两侧围墙上看到的痕迹,就是那次增高留下来的。

暗杀没有就此消停,他的死反而激励更多年轻人走上这条道路。两年后,正是在安庆,浙江人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一击得手,举国轰动。

烈士成仁后,被满清抛尸荒野,幸有志士金某保全尸骸,中华民国成立后,吴樾之弟询其遗体以公葬,蔡元培主祭。安徽有义士修吴樾路于安庆中心,以兹纪念。

年其弟吴楚将其移葬于此。国父孙中山新撰祭文,有"爱有吴君,奋力一掷"之句。

皖人自古多生忠勇之士,大不畏死,肩扛大义,湮没于历史滚滚洪流,吴樾,中华第一死士,为了革命他抛头颅洒热血,给五大臣以致命一击,百年以后,这位为信仰而献身的皖中志士不应该被我们所遗忘。

以此文,哀英雄!!

徽脸推荐:

一张让千万网民亿万国民动容的照片

他是军统特务,妻子是毒贩,却有一个倍受国际尊敬的儿子

她是头号大右派的女儿,因反革命入狱10年,出狱后成世界知名的学者









































北京去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nzn.com/ncxyy/3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