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创伤性脑出血 > 脑出血用药 > 这医路临来守护援川医生吴继钦川
这医路临来守护援川医生吴继钦川
编者按:
济世之道,莫大于医。在临平,有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医务工作者,医治病痛之时,他们是妙手回春的生命守护者;疫情来袭之际,他们是勇往直前的最美逆行者。目前,临平区共有医师余名,他们为建设健康临平、守护群众健康无悔付出,以医者仁心书写护佑生命的动人篇章。
年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杭+新闻APP特别策划推出《这“医”路“临”来守护》医师节系列报道,用镜头和文字展现临平医务工作者坚韧敬业、细腻温暖的形象,以此致敬中国医师。
01:04视频:高明向丹丽
距离临平区公里以外的石渠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是四川最偏远、地理环境最恶劣的县之一。年7月,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吴继钦在得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医疗援助任务后,毅然中断进修,主动请缨作为浙江省第一批支援工作队成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支援工作。今年七月,吴继钦圆满完成援川任务,载誉而归。他说:“巍峨的雪山、洁白的云朵、成群的牛羊,这是我初入高原的印象。严重高反、毅然坚守、全力救治、悉心带教,这是我对高原工作的总结。”
全力以赴创下当地多个首例
初上高原,米的海拔就给吴继钦来了一个“下马威”。到达石渠县后,吴继钦产生了胸闷气短、失眠乏力、食欲减退等一系列高原反应,还遭遇了物资稀缺、水土不服、与当地居民存在语言障碍等挑战。为了能尽快投入工作,吴继钦尽力克服困难,睡不着就靠吃安眠药入睡,饮食不适应就连吃半个月泡面。
年10月的一个中午,医院产检时腹痛急产,新生儿由于羊水窒息导致心跳呼吸骤停。吴继钦接到电话后,顾不得高原上不能疾走快跑的禁忌,全速从二楼奔跑至一楼。经过初步诊断,吴继钦和当地医生团队决定为婴儿进行气管插管。
吴继钦进行当地首例新生儿气管插管手术
“工作十几年,为成年人插管已经无数次,但是为新生儿气管插管还是第一次,当时紧急情况,我告诉自己必须镇定,用专业的判断全力去救治。”吴继钦回忆道,医院没有气管导管固定器,插入的气管导管很容易从气道滑脱,吴继钦一边俯身跪地,用双手固定患儿的下颚和导管,一边指导其他医生进行持续进行心肺复苏、药物升压等治疗。就这样,经过持续90分钟的抢救,新生儿终于恢复了自主呼吸和心跳,而吴继钦由于长时间蹲跪,双腿已经麻木,在同事的帮助下才缓慢起身。
“全力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吴继钦援川前就给自己定下的任务。带着这份责任感,支援期间,吴继钦与当地医生团队一起完成了首例胸腔穿刺ARROW置管手术、首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等多个“首例”。因出色的工作表现,吴继钦被评为“年度浙江省驻甘孜工作队先进专技人才”。面对荣誉,吴继钦说:“荣誉是对我的激励,更是鞭策。每次救治后,看到藏民们真挚的感谢眼神,我就觉得得到了最好的奖励。”
授人以渔留下带不走的技术
援川前,吴继钦就了解到石渠县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老百姓看病很不容易。在石渠县参与过几次医疗援助后,吴继钦更加深刻认识到支医扶贫,不仅仅是为当地患者看病,更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石渠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危重病人向成都转送需要近20个小时,很容易因此耽误病情。为了帮助当地医生掌握急救设备操作技能,提升危重病人抢救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吴继钦每个月都会组织开展业务学习和教学查房工作。在他手把手带教下,两名医生学会了机械通气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五名医生学会了胸腔置管术操作。
吴继钦参加爱心助学活动
在援川过程中,吴继钦还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参加石渠县中学贫困生帮扶工作,与援助医生一道为当地80名贫困生完成“一对一”帮扶工作,同医院发起帮扶号召,医院多名同事积极响应,为爱接力。
今年7月22日,吴继钦圆满结束医疗支援任务,返回临平。虽然援川路暂告一段落,吴继钦心中仍有诸多牵挂,时常医院的医生沟通医学上的问题。平时,只要当地医生发来检查报告,吴继钦都会挤出时间为他们答疑解惑。
8月初,医院为一名呼吸衰竭的脑出血病人进行急救,医生打来视频电话,请求吴继钦在线指导。吴继钦二话没说,立即投入到救治工作中,于当天上午、下午、晚上三次与当地医生连线进行指导,直到病人转危为安才放下心来。
半个月前,医院再次派出两位医生前往石渠县开展第二期医疗支援工作。吴继钦希冀着,自己和同事能把更多先进的技术和医疗理念带到雪域高原,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