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创伤性脑出血 > 脑出血用药 > 血栓的那些事
血栓的那些事
一、什么是血栓
血栓是指血管或心脏内因某些原因导致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激活而形成的血凝块。
二、血栓分几种
血栓分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前者主要发生在全身尤其是下肢静脉血管壁,后者主要发生在动脉血管壁(如斑块破裂、血管内皮受损)和心脏内壁(如房颤)。
三、血栓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血栓形成后可引起血管狭窄、血流不畅,甚至完全堵塞,导致该血管供血的组织发生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我们都知道,卒中是中国汉人的第一病逝原因。卒中又称脑卒中,俗称中风。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简称脑梗),出血性卒中又称脑出血。
脑梗和心梗的主要病因分别是血栓堵塞脑动脉和冠状动脉血管,导致该血管供血的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最终坏死。血栓可能是在脑动脉或心脏冠状动脉血管壁上形成的,亦可能是其他动脉血管壁上形成后脱落进入的。脑出血的主要病因是脑血管瘤或畸形血管发生破裂而引起该区域发生缺血缺氧,与血栓无关。临床上发生的卒中主要是脑梗,约占全部卒中的80%,主要原因就是脑血管被堵塞。
静脉血栓一般发生在下肢深静脉,从静脉血管壁脱落后,随着静脉血液回流至肺脏,在肺脏内被分解溶化。但如果下肢静脉走向不好或血栓较大,有可能会堵在下肢静脉(尤其是髂静脉)引起下肢肿胀痛。若静脉血栓很大,回流至肺动脉时,可引起肺主动脉或分支动脉堵塞,引起肺梗死或肺动脉高压。
中国汉人中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存在卵圆孔未闭。正常情况下,左心房的压力大于右心房,所以卵圆孔不会打开。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咳嗽),右心房的压力会大于左心房,从而导致卵圆孔打开,而这时恰巧有一静脉血栓路过右心房时,就会被跻入左心房,然后经左心室,进入动脉系统,引起脑梗、心梗等血栓栓塞性疾病。
至少15%~20%脑梗由房颤所致,约20%脑梗由颈动脉斑块破裂引起。
大约有20%~40%脑梗的原因无法确定,推测大多数可能是阵发性房颤所致。卵圆孔未闭也是不明原因脑梗的病因之一。
四、引起血栓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人体中与血栓相关的系统有血小板系统、凝血系统、抗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这些系统参与血栓的发生、发展、拮抗和分解等。引起血栓发生的主要因素有:⑴血管壁损伤(如斑块破裂、创伤、病原体感染);⑵血流滞缓或涡漩(如久坐不动、房颤);⑶血液黏稠或高凝状态(如大手术后、产后、严重脱水)。
五、凝血系统的作用是什么?由哪些成份组成
当血管壁受损后,血小板系统和凝血系统相继被激活,并凝聚成块,堵塞血管壁上的破口。世卫组织将凝血系统组份(因子)用罗马数字编号,从Ⅰ至Ⅻ,其中Ⅵ是Ⅴ的活性形式,已弃用。除因子Ⅳ为钙离子外,其余均为无生理活性的蛋白质,需要激活(分解掉部分多肽)后才有生理活性。除因子Ⅲ存在于血管内皮组织外,其余均存在于血液中,且多由肝脏合成。其中,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的合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
人体内存在着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套凝血系统,参与的凝血因子有区别。前者是指血管内膜受损胶原纤维暴露,激活凝血因子Ⅻ。后者则是在人体组织损伤,血管内皮释放因子Ⅲ,激活因子Ⅶ。两套系统都能启动一系列连锁反应,并在因子Ⅹ处汇合,最终导致因子Ⅱ(凝血酶原)和因子Ⅰ(纤维蛋白原)相继激活,血栓核心成份纤维蛋白形成。
六、血栓是如何形成的
凝血酶原被激活转变为凝血酶后,即可激活血液中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同时,无活性的因子Ⅷ转变为有活性的因子Ⅷa,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连接转变为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并彼此交织成网,将血细胞网罗其中,形成血栓。在血小板的作用下,纤维蛋白网进一步收缩,变成坚实的血栓(机化)。
七、血小板是如何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的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在创伤发生后,血小板迅速黏附于创伤处,并凝聚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子;第二阶段主要是促进血栓形成及进展为坚实的栓子。
血小板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八、什么是抗凝系统
人体血液中的抗凝因子主要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抗凝血酶Ⅲ能与凝血酶原及某些已活化的凝血因子结合使其失去活性,从而阻断凝血过程。肝素能大幅度提高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
抗凝血酶Ⅲ主要由肝脏及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需维生素K参与。肝素由肥大细胞合成。
九、纤溶系统的作用是什么
当血凝块发生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即被激活,目的是阻止过多的血凝块发生以免堵塞血管。血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被激活为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后,可使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降解,并可分解多种凝血因子,从而使血凝块溶解液化。
人体中主要有两种物质可将纤溶酶原激活: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前者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需要纤维蛋白辅助才能激活纤溶酶原,纤维蛋白只存在于血栓中;后者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在激肽释放酶的作用下,尿激酶原转变为u-PA。u-PA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
当血液凝固时,纤溶酶原大量吸附在纤维蛋白网上,在t-PA或u-PA的作用下,被激活为纤溶酶,促使纤维蛋白降解。纤溶酶仅作用于血栓,这主要是由于血液中有大量抗纤溶物质的存在(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及血栓中纤维蛋白吸附或结合大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所致。
十、如何预防血栓发生
避免血管内皮受损、避免血流异常、避免血液高凝。所有心血管的危险因素均是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超重肥胖、久坐等。避免上述危险因素的发生,即可大幅度降低血栓发生和发展的风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