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创伤性脑出血 > 脑出血护理 > 脑出血微创治疗术,医院外科特聘孙
脑出血微创治疗术,医院外科特聘孙
白斑病 http://pf.39.net/bdfyy/bdfal/180416/6172011.html
这是一位79岁的女性脑出血患,今为术后第六天就可以站立扶持行走了。
该患因突发脑出血70多ml,医院外科特聘孙树杰教授实施了定向软管穿刺微创手术技术的治疗,清除了脑内血肿。此项新技术创伤极小,仅在颅上钻一个5毫米的小孔,定向置入一根小软管,达到吸引清除血肿的目的。具有不用全麻和输血,适应症宽,术后恢复快和生存质量高等优点。
这项技术已于2015年12月纳入中国神经外科脑出血治疗临床路径中,同月在国内各中华杂志上得到了多学科专家共识中推荐的治疗方法。
因其临床疗效好,已形成我科的特色,恳托大家广泛宣传,让更多的脑出血患者在我院得到救治。
联系人:孙树杰医生。联系-
2016年1月9日
赵某,54岁,吃饭时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失语,口角歪斜、流涎、呕吐等症状,家医院,经头颅CT检查,诊断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急诊收入住院。
2016年1月10日
黑医院暨医院神经外科保守治疗36个小时后发现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躁动不安,肢体活动受限及失语等情况。经头部核磁检查和专家会诊排除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相关疾病,确诊为脑出血,出血量约40ml。在征得家属同意后,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明库决定采用CT引导标识定位血肿微创引流术。
2016年1月11日
术中引出陈旧不凝血15ml。经过60个小时引流后,复查CT证实血肿全部清除。
医院外科特聘孙树杰教授表示,此手术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有三个优势:
1.不开刀,不出血。
2.局部麻醉。
3.创伤轻、痛苦小、见效快、疗效好、费用少等优点。
专家建议:预测脑内血肿增大的新方法
与缺血性卒中相比,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具有更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在原发性脑出血中,血肿增大是神经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的最主要决定因素。之前的研究认为,CTA中造影剂外渗出现的“斑点征”可以作为重要的影像学预测因素。但近期研究指出,“斑点征”对预测血肿增大的敏感性较低。日本久留米大学神经外科的KimihikoOrito等提出使用“渗漏征”预测ICH增大的新方法,结果发表在年3月的《Stroke》在线上。
研究纳入80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67.9±12.9岁。血肿位于基底节(45%)、丘脑(35%)、脑叶(11.3%)、脑干(10%)和小脑(8.7%)。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并在CT造影结束后五分钟再行一次CT平扫;然后将动脉相和延迟相病灶周围宽1cm的区域作为考察区(ROI),分析动脉相和延迟相在考察区内的HU值前后变化;HU增加10%视为“渗漏征”阳性(图1)。
图1.脑出血患者渗漏征的判断标准。在动脉相和延迟相上,标出血肿周围一宽为1cm的观察区(ROI)。分别测量动脉相和延迟相ROI区的HU值,HU增加10%视为渗漏征阳性。
通过CTA和CT平扫检查,判断“渗漏征”为阳性的患者35例,“斑点征”阳性患者18例。24小时后对非手术患者进行CT平扫来判断血肿增大情况,结果发现,“渗漏征”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较,血肿面积有明显的增加,分别是.2±8.09%和95.8±2.67%(P=0.);而“斑点征”阳性和阴性患者之间的血肿面积没有明显差别,分别是.3±25.1%和.5±4.35%(P=0.)(图2)。此外,“渗漏征”比“斑点征”具有更高的敏感性(93.3%)和特异性(88.9%),并且与患者预后不良具有显著相关性,包括严重残疾、植物状态以及死亡。
图2.血肿变化与两种征象(斑点征和渗漏征)的关系。A.Dotblot分析,x轴代表入院时最大的血肿面积,y轴代表24小时后同一层面的血肿面积。B.A图中局部放大样本分析。C.入院后24小时血肿面积的变化。上为渗漏征,下为斑点征。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原发性脑出血中,CT和CTA检查发现的“渗漏征”比“斑点征”能更敏感、准确地预测血肿增大,这不仅有利于手术时机的把握,同时也有助于观察脑出血的动态变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