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创伤性脑出血 > 脑出血用药 > 神经外科开展新技术脑血管造影术
神经外科开展新技术脑血管造影术
近年来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血管病在全死因顺位中都呈现明显前移的趋势,成为我国人口致残的主要原因,导致死亡的头号杀手。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约万人;存活的患者人数(包括已痊愈者)~万。据统计,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
预计到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亿以上。而脑血管病首次发病者约有2/3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
因此,预计脑血管病近期在我国还会继续上升,造成的危害也将日趋严重。所以进一步加大防治力度,尽快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脑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是电子计算机处理技术与X线血管造影术相结的产物。基本原理是电子计算机将血管造影的X线影像信息经过数字化减影处理再转化成血管图像。
DSA显示的是造影剂充盈的血管管腔的空间结构,目前被公认为血管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
无论是脑出血还是脑缺血(脑梗塞、TIA),根本原因是脑血管出了问题,脑血管就像是地下水管道,用的时间长了,难免会出现管道淤积狭窄(TIA)甚至堵塞(脑梗塞)、或者管道破裂(脑出血)。盲目治疗有可能加重患者病情或者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如果想要诊断清楚发病原因,全脑血管造影是明确诊断的最佳选择。目前临床仍视DSA为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其在临床上应用范围较广,与脑血管病相关的疾病都可应用该诊断方法。
神经外科团队成功完成我院首例脑血管造影术
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院神经外科取得了新突破,于今年08月10日我院神经外科团队在南大二附院医联体专家朱健明教授指导下成功开展我院首例脑血管造影手术,该病例手术效果显著,术中发现患者烟雾样改变血管,为患者临床诊断及后期治疗方案提供了宝贵影像学依据,标志着我院神经外科疾病治疗模式已由单一的外科手术向更具微创特色的介入手术转变,为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治疗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微创的治疗服务和手段。
病例介绍
患者中年男性,44岁,既往有脑出血及高血压病史。近1个月来感反复头痛、头晕不适,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经门诊入我科治疗。我院神经外科团队结合患者年龄、病史及发病特点,建议为其实施脑血管造影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患者颅脑血管病变情况。
手术过程
术前准备阶段,神经外科治疗团队徐凡副主任医师、蔡建辉主治医师、田根根住院医师、胡有玮住院医师,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与研判。
上午11:00分,患者推入介入室,神经外治疗团队在介入室工作人员的配合下,以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5F鞘,先后经过多次动脉给药、造影,一幅幅形态各异、成像清晰的二维成像图和3D图像同步跃然显现在计算机屏幕上,医务人员通过视角调整,可以从度的任何一个角度仔细观察患者某根血管是否存在问题,12时手术顺利结束。
术后总结
出血性烟雾病的诊断:烟雾病(Moyamoya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头昏及脑梗死等,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且再出血发生率较高。临床检查、诊断以及对出血机制的分析显得极为重要。
出血性烟雾病的临床诊断主要靠双侧颈内A和单侧椎A造影。该检查创伤小,患者术前准备少,不良反应小,且造影诊断结果正确,易与其他脑血管病如颅内A瘤、AVM等相鉴别,还可为临床是否进一步手术治疗提供影像学资料。
此次,我院神经外科成功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不仅标志着我院介入手段和技术再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也免去医院诊治的繁琐,真正做到了大病不出县,进一步解决了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