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创伤性脑出血 > 脑出血护理 > 女性疫后亟需心理重建基于疫情期间心理援

女性疫后亟需心理重建基于疫情期间心理援



北京中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编者按随着国内阶段性地复工复产,不同女性群体疫后心理重建工作也提上日程。本文作者基于其所参与的多个疫情心理援助热线项目的实际经验,提出疫后女性需要应对哀伤、减缓焦虑的支持和陪伴,相关工作者应同情地理解和感知她们的哀伤反应,链接资源协助疫情下心理重建和个体社会适应。对女性自身而言,请敞开心扉直面分离、接纳哀伤,找到合适的自我关照路径,逐步重构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随着国内阶段性地复工复产,包括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患者、普通市民的心理重建工作也提上日程。3月18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要求各地民政、卫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一线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不同女性群体的哀伤与坚韧自1月31日以来,笔者参与了抗疫“安心”行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等多条面向疫区的援助热线在线义诊工作,倾听了不少女性面对疫情的哀伤经历,也见证了她们的顽强与坚韧。小雨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春节前,儿子就已经被爷爷奶奶带回了乡下老家,后来H市封城,小雨和同样是医生的丈夫毫不犹豫留在了一线抗疫。当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她和自己的同事从未休息过,每天要给数不清的患者拍肺部CT。过度疲劳带来了心理上的紧张感,夜深人静的时候,小雨常看着自己一岁儿子的照片簌簌地滴眼泪。小荷是一名支援武汉医疗队的女护士。让小荷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和自己爸爸年龄差不多大的叔叔:入院时属于疑似新冠病例,2天后成为确诊患者,由于病人本身有肺部疾病,确诊新冠肺炎后症状恶化快,无创呼吸3天后医生决定对这个重症叔叔进行气管插管,半夜时患者病情再度恶化后抢救无效去世。尽力了但也终究不能救活病人,这种无助感第一次席卷了年轻女护士小荷的心。小艾是一名奋斗在一线的社区干部,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她却两个月没有见到孩子们了。作为社区干部的她必须将所有精力都放在社区防控和资源调配上。虽然心里特别牵挂孩子们,但只能忍着,因为重疫区的社区干部和下沉干部都是连轴转,只要没被感染就得持续战斗在一线,因为社区不能停摆,居民都需要支持。小月是一名新冠肺炎治愈等待出院的患者。小月的老公最先感染了新冠肺炎,老公入院的当天小月也倒下了。住院后,小月熬过了18天的治疗,她在电话中激动而大声地倾诉:“老师,我好开心啊,终于熬过来啦,我今天要出院了,出院转到隔离点去啦!”小月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治愈出院的新冠患者,我为听到这个因治愈而幸福到含泪大笑的大姐心声而欣慰,即使她医院治疗,但我还是感受到了她的顽强。平姐是一个陪伴老母亲7年,因疫情而突然丧母的56岁企业退休女性。平姐前几年离婚、辞工与老母亲相依为命,母亲脑出血加新冠肺炎重症去世后,她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房子,黑夜里不敢下楼,走到哪个角落满脑子都是母亲的身影晃动。小梦是一个在家隔离上网课复习的高三学生。疫情发生后,父母都在一线服务。缺少父母在家关心的小梦,只能自己照顾自己。她无法专注学习,既担心爸妈在外面被接触感染,又担心自己复习状态不佳影响高考发挥,心事太多加之睡眠不太好、焦虑得都让她每天无法入睡更没法好好学习。小雨、小荷、小艾、小月、平姐、小梦,她们是不同女性群体的代表,体验了不同的分离焦虑或哀伤,她们是疫情下众多女性的缩影。每个人在不同的经历中都埋下了对这场全球化病毒疫情的记忆,其心理哀伤的治愈需要后续支持。疫后的生活还要继续,对于带着哀伤前行的这些人的支持和陪伴,是全社会必须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nzn.com/ncxhl/12021.html